苇窝子是豫东一带用苇毛缨子做的草鞋的俗称。上个世纪,到了冬天,天寒地冻,那个时候冬天似乎特别寒冷,鹅毛大雪经常会飘上几天。御寒就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大事,稍有不慎,就会冻伤皮肤,而脚部受伤最为严重。不过也有办法,贫困考验智慧,扎根乡土的农民会想出好多办法渡过难关。做苇窝子就是很有效的御寒措施。
记忆里,故乡村落的东面是一个苇塘,大概有十来亩地。芦苇都是野生的,自生自灭。到了冬天,芦苇枯黄,最终干枯而死。困难的日子里,村里人用芦苇编席子、苇叶做柴火,而苇毛缨子也在冬天派上了用场,村人用它垫棉鞋,更多的是用它来做苇窝子。
做苇窝子绝对是个技术活,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,只有村里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出来。那时候,小孩子似乎都以在冬天拥有苇窝子为最大的骄傲。我小时候就很羡慕那些穿苇窝子的同龄人,他们走起路来,高人一等,趾高气扬,很有气势,又似乎很有风度。在冬天走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面上,发出“咔、咔、咔”的声音,颇有节奏感。于是,我内心就有一个愿望,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苇窝子。
1988年,我上初中。冬天来了,教室里都是用塑料布代替玻璃,还有调皮的学生在上面挖洞。我坐在座位上,冻得不行,尤其是脚,几乎麻木了,大多数同学的脚都被冻伤了。父母更是着急,他们想给我买棉靴,却没有足够的钱。碰巧大舅到我家走亲戚,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。大舅是木匠,是外祖父所在村里的能工巧匠。可大舅的村里没有苇塘,缺乏做苇窝子的原材料,他让父亲找些苇毛缨子,要为我做双苇窝子。
苇窝子的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,实际上就三样:木板底子、苇毛缨子、麻绳子。大舅长年做木匠活,做苇窝子当然不在话下。他用做木匠活剩下的木头很快做好了木板底子。木板底子要做得厚些,显得结实耐磨。特别是下雪天可以在雪地里或者泥地里行走,不至于弄湿鞋面。木板底子做好后,要在上面用钻头打一周孔眼。孔眼要控制好深度,不能穿透木板底子,然后把搓好的细麻绳连同木楔子用锤子打进孔眼,固定结实。下面就是编苇窝子的过程了,整个过程以麻绳为经线,以苇毛缨子为纬线。编织的时候考量人的眼力,什么时候该收拢,什么时候该放开,还有鞋的封口,这些完全靠编织者揣摩。大舅大概是职业习惯,他还量了我的脚码,力求做出的苇窝子适合我的脚。大舅的速度还是蛮快的,一上午时间就给我做好了苇窝子。他还专程赶到我家把苇窝子送给我,正赶上三九天气,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,不亚于穿上了现在的高档皮靴。
大舅把苇窝子拿到家的当日我就穿上了,走在校园里我似乎很有炫耀的味儿。以前个头在同学里我很矮,穿上苇窝子一下子增高了许多,没有了以前低人一头的感觉,我好像活出了自信。苇窝子里垫有厚厚的苇毛缨子,后来母亲还为我缝了厚厚的棉垫子。上课时,坐在教室里再也不用担心冻脚了。走路的时候,大概是摩擦生热,苇窝子暖烘烘的。不过穿上苇窝子,不能走路太快,更不能奔跑,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。
穿着苇窝子,尽管模样笨重,但就是暖和。当然,穿着苇窝子也有诸多不便,到食堂买饭不能穿,因为人多,一不小心就会摔倒。早上跑操时不能穿,穿上苇窝子是绝对不能奔跑的。后来,母亲给我准备了手工做的棉靴,到食堂买饭或者跑操时穿,其他时间穿苇窝子。就这样,有了苇窝子的“保驾护航”,这个寒冬,我的脚没有被冻伤。
岁月渐行渐远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苇窝子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。今天的我回首困难的年代,还是要感谢苇窝子在寒冬带给我的温暖,而大舅做的苇窝子也无疑成了一个亲情符号。②8